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战略新兴产业因其增量带动能力备受瞩目。又因其专业门槛高、产业阶段不一,使得横向交流缺乏,信息不对称明显。因此,金融界将发挥研究+平台优势,举办一系列价值沙龙,促进产、学、研、资等务实对话,一起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3月29日,金融界价值沙龙落地深圳,与专业人士一起聚焦生物医药,探寻增量要义。
金融界上市公司中心副总经理邢静发表致辞,她表示,虽然产业升级加快筑高了信息壁垒,但是通过加强持续沟通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资本更高效流动,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因此,本次活动以「聚焦战略产业寻找未来企业」为主题,旨在通过专业主题的设置,与专家、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代表进行充分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共同探寻行业增量的要义。
如何成为一家伟大的生物医药企业?
从国内市场来看,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围绕「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生产流通」等方面的改革政策不断出台。十年间,生物医药行业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一批真正优秀的企业厚积薄发,开始向创新驱动转变,并取得初步成果。
然而,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诞生一家伟大的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关乎国计民生,伟大企业的产生,也代表了行业的进步。而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企业?
迈瑞医疗(135.48 +0.88%,诊股)董秘李文楣从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指出,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要成为伟大的公司,首先这个国家的基础工业以及配套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都应该是优秀的公司,这方面中国发展得不平衡。「比如在监护仪领域产生伟大的监护仪公司,这一前景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因为作为医学电子类产品,中国的电子产业链在全球是有竞争优势的。」李文楣说,「这方面迈瑞医疗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好,依靠中国庞大的工程师资源库,迈瑞医疗的监护仪能够在中国有领先市场地位,占有率达到50%,在全球也可以达到第三名。但是还有很多医疗器械领域,缺乏完善的国内产业链配套,中国公司还要假以时日才能做到引领行业。」
而湘财证券副总裁、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康认为:「合格的公司大致可分为好公司、优质公司和伟大的公司,三个层次。外部对知识产权的要求很可能倒逼我们的资本市场和医药行业彻底转型,进而在未来产生真正的伟大公司。」
研发投入加大势在必行合理分配才是关键
生物医药行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具有高技术壁垒的特点,决定了只有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才具有可持续的成长性。而研发投入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从行业研发投入情况来看,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尤其是在最近两年提倡创新的大环境背景下增长较快,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是好消息。
但对单个企业来说,研发投入的高低,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决定。华大基因(77.47 +2.70%,诊股)投资者关系副总监吴宗泽认为:「创新企业需要提高研发投入。」他表示,从整个A股270家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情况来看,「研发费用占总收入比重为4.4%左右,华大基因研发投入在10%左右。」吴宗泽还介绍了华大基因的研发投入情况,他表示,2018年,华大基因的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10%左右,且主要投入到与生俱来的的出生缺陷、与时俱变的肿瘤、外来入侵的传感染三类和基因相关的疾病领域。「过去一年研发投入同比增加50%。未来,华大基因将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
与此同时,康美药业(10.92 +4.50%,诊股)合规部高级投资经理刘星也认为,不同阶段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要考虑一旦投入,后续研发是否能够跟得上,而不能盲目进行。「每个企业还是要立足自身进行考量,聚焦自己的核心主业,研发投入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刘星如是说。「康美药业目前更多地是在做传统中医药的标准化,这与西药和新兴生物医药是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国家一直强调的发展中医药首先要做好传承,再进行创新。」刘星表示。
内外加持助力行业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所鼓励的战略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不仅需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制度环境、资本市场等支持。
也因此,生物医药行业在融资方面,正逐渐得到港交所、科创板等重点扶持。去年,港交所在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方面做了相关改革,从而导致赴港上市企业增多,这为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而科创板的申报名单中,也允许亏损企业上市,这也为生物医药公司融资打开了新的窗口。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平安证券副总裁张汉玉表示,从中国人口基础和人口老龄化角度来说,生物医药行业毫无疑问是蓝海。而国内相关产业与国际相比发展较慢,与监管与投资体制都有关系。此次科创板放开了对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业绩要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有助于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现在提高了对生物医药板块的重视程度,既尊重传统,也拥抱生物医药、基因等新兴行业,这是很大的进步。作为证券公司来说,这也打开业务机遇,可以帮助更多好公司的投融资更方便、更健康。」张汉玉还介绍了平安在医药产业等相关优势。
针对科创板设立对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估值的影响,矽亚投资CEO张兰丁表示,短期可能会有一些热潮,但长期科创板的市盈率会降下来,而且波动幅度可能会比中小板和创业板更加猛烈。张兰丁分享了其多年来在研究全球各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发现的规律。他表示,全球行业发展,包括医药行业在内,「集聚效应」已经非常明显。「2017年以前,我们持续追踪了1616家市值小于100亿的上市公司,我们觉得中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增长压力,如果要跨越中型企业陷阱,把业绩做好,把市值做大,就需要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包括并购的有效开展,这是一点小建议。」张兰丁如是说道。
李康直言:「三大上市地(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各有优势,港交所优势在于,它是连接中国资本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桥梁;而内地交易所优势在于市场流动性较强。近期,几大交易所都在适应市场变化,在制度改革上有很大力度,特别是上交所和深交所,如果能够与海外资本市场完成对接,会有更明显改变。」他说道。
集群效应也是生物医药企业当前在发展中的重要特点。亿达中国产业总裁助理、产业招商总经理姚君认为,生物医药企业有重要社会价值,也需要相伴发展,正是因为做产业园区企业能够「从房东转做股东」,选择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进而能够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支持。「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大,在发展早期阶段,社会性很难与生存价值进行平衡,梦想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
最后,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秘书长江欢欢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并分享了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近期关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部分研究发现:
第一,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医药市场起步较早,且目前在研发和技术领域仍处于显著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在生物创新药方面整体约落后于欧美20年。
第二,中国医药(16.00 +3.96%,诊股)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与美国差距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534.2亿元,但早在2007年,美国生物医药产业R&;D投资总额已达588亿美元(约合3948亿元人民币)。
第三,从上市地来看,目前全球三个主要资本市场生物医药行业(以GICS二级分类「医疗保健-制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为统计标准,以下同)已上市企业中,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数量最多,超过600家,中国内地次之,有220家,香港目前有61家,但增加趋势是最快的。从对应企业的平均市值来看,从高到低分别为美股、港股、A股,分别约为350亿元人民币、152亿元人民币和135亿元人民币。
第四,从经营情况来看,A股、港股、美股三个市场中,生物医药企业平均营收和平均净利润从高到低均分别为美股、港股、A股。从销售费用平均值来看,美股约为10.32亿元人民币,港股约为5.75亿元人民币,A股约为4.07亿元人民币,差距不是特别大。
第五,从研发费用来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从高到低分别为美股,A股和港股。从研发支出平均值来看,美股约为8.82亿元人民币,港股约为1.01亿元人民币,A股约为0.72亿元人民币。A股上市公司与美股上市公司之间差距巨大。
「此次沙龙也是我们和业内交流的一部分,通过更多的沟通,我们将提供生物医药专刊,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信息。」江欢欢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