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讯】7月31日消息,当大家在超市购物时,会根据常识和经验对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进行一些主观的比较,从而判定该商品是否值这个价格。商家也会结合商品成本、渠道成本、品牌包装成本以及目标用户群消费能力进行定价。而相较于超市的实物,健康险产品无法给人以直观感受,并且多数人不了解其内部的规则和逻辑,无法形成主观认知。那么,健康险的保费定价标准到底是什么,又要如何去评定一款保险产品是否“物超所值”呢?
对此,大特保首席精算师成燕秋表示:“健康险尤其是纯保障型健康险,定价标准很大一部分基于风险成本,而它最终所呈现的费率是经验数据的反馈。”
成燕秋介绍,从精算师角度出发,经验数据的反馈即已有经验结合多渠道的大数据分析计算出的风险概率,并以此作为定价参考。而大数据可以来源于大特保自有平台、保险公司、各行业合作伙伴等。比如大特保和妙健康、仁和药房网合作,就可以通过数据打通和共享,建立更完善的用户健康指数,进而反哺保险研发。同时,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能帮助获取更多样化、更精准的用户需求,推动用户与险企之间的信息对称。
此外,成燕秋强调,从健康险保险责任本身出发所计算的风险成本只是净保费,在进行产品最终定价前,还需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社会整体健康素质下降等带来的发生率波动风险以及逆选择风险等。
那么,从风险成本考量去定价,与用户利益是否一致呢?
成燕秋解释,首先用户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纯保障型健康险的目的是规避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并不像一些理财型产品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盈亏”。当数据量足够大、用户健康维度的标签足够细化,就能实现真正基于个体的健康定价,这将在整体上实现风险共担的价值最大化和公平化,每个人都将从中获益。
比如大特保今年推出的“全家桶”家庭共享保额百万医疗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的特点就是通过全家人共同投保的方式,降低单独个体投保成本,提高家庭整体保障水平,扩大健康险普及率。
此外,作为互联网健康险创新的先驱代表,大特保也在不断探索全新的风险领域,帮助保险裸奔人群提供相应的健康保障。大特保正在研发的针对艾滋病的相关健康险产品,就充满了挑战。成燕秋透露,尝试研发跟艾滋病有关的健康险初衷,是看到了市场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够通过团队的努力,为这类需求用户解决保障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看似理所当然的健康险产品背后,蕴藏着复杂的逻辑关系,而对于健康险平台而言,具备强大的精算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然准确分析市场瞄准用户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前提,而服务用户为老百姓提供有效的健康保障才是健康险的本质。
【关于大特保】
大特保专注于人身健康险和意外险,以“普惠大众、回归本源”为产品理念,致力于为普通大众提供高性价比健康保障,并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购买和理赔服务,提升用户体验。2016年7月大特保完成B轮融资,估值超过10亿,投资方包括复星锐正资本、联创策源和台湾最大的投行中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