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普惠田颖:普惠金融并非一锤子买卖,需做到服务可持续

发表于2017-09-11 分类:资讯 来源:杭州网

   宜信11年的创业史中,在两大主营业务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领域,都有很多“破风”的实践。

  与2016年宜信财富拉开财富管理行业大幕不同,可以从宜信普惠11年专注于借款咨询服务的业务实践中窥见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简史的一个切面。

打造持续可获得服务

  普惠金融是一个成长的概念,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概念。从服务客群来看,普惠金融主要为个人、小微企业等高成长性人群提供服务,这些群体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小额、分散、人群多样的特征。

  作为“普惠”概念在中国的推动者,宜信创始人、CEO唐宁认为,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逻辑,不应该局限于大银行没做好的金融,更不是狭义的慈善金融,而是各有分工,使更加广泛的人群,在可获得的前提下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资金。

  作为宜信普惠产品与运营中心总经理,田颖也持同样看法,“从事普惠金融需要极强的专业性,首先要保证业务模式的可持续,如果业务模式没有合理的盈利性支撑,那说明这个服务本身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也就是失败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以合理的成本,让客户享受到负责任的金融服务。

宜信普惠产品与运营中心总经理田颖

  “对于宜信普惠,真正要做的是深入市场寻找用户需求。”田颖表示,我们为那些有需求,希望改变自己生活的人提供负责任的金融服务。因此为这样的服务定义了两个要点:一是可获得,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限定,即持续可获得。

  “我们更想做的是通过专业的手段为用户打造持续可获得的服务,而并非是一锤子买卖”,田颖称,“能够做好一个持续成长的业务,也就代表着我们能持续地为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服务”。

创新与平衡管理

  在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宜信普惠金融精英一直践行着“把手弄脏”、“弯下腰来做小微”、“趴在地上做小微”这十二字诀。从从业者角度出发,普惠金融不应该是“等客户来”,而是“到客户处去”,哪怕是最小量的额度,在毛细血管的末端也能创造非常大的价值,这就是最真实的需求。

在实践的过程中,宜信普惠的发展路径,契合唐宁提出的“普惠金融三步走”,即小额信贷、微金融、能力建设。其中,第一步解决资金获取,第二步解决金融服务多元化,第三步解决“赋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宜信普惠始终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之中,并且正在通过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更好的去满足客户需求。

  “宜信普惠留在中后台实验室里的创新想法非常多,但不会都拿出来用,而是根据市场和业务场景,研究哪些内容可帮助我们更好的运营,哪些内容还为时过早,甚至可能会扰乱市场,这也是基于专业和管理上的经验所做出的选择。” 田颖自信的认为,宜信不仅是一个创新的企业,而且是一个对创新有管理能力的企业。

  在创新的基础上,宜信普惠同样注重平衡管理。田颖指出,如果业务模式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是因为它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不论在产品设计,还是运营管理,都需要平衡考量进而进行决策的调整。

坚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在银行领域,生死线是巴塞尔协议Ⅲ,坏账率上限要控制在2%。如果服务风险超过这一范围的人群,银行资本充足率等都将受到影响。同时银行的运营成本,也决定了无法更好的为有小额、分散资金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

  然而作为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资金融通的中心,银行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宜信普惠做的更多的是对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补充。

田颖指出,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在未来一段时间,宜信普惠仍将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瞄准固定客群,不会上浮去做银行客群,同样也不会突破风险底线。

  “普惠金融行业发展的阶段和我们受众人群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通过互联网来证实自己的信用,因此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方也应该是线上+线下的模式。从宜信普惠自身实践来看,数据和建模能够提升的是运营的效率,但是从效果上没有线下直面客户的方法有效,线下有些手段反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判定这个客户的信用和风险状况。”田颖表示,从长远趋势看,技术的发展会逐渐拓展线上的占比,但做出的决定准确度还需要进一步精进。



回到顶部